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白日沿着西山消失,黄河向着东海奔流。
要想看尽千里景象,还要再上一层高楼。
[点评]: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诗句朴实简练,言浅意深,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鹳雀楼,唐代河中府西南城上的一座楼,因楼上常栖鹳雀,故名,在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
本诗前两句侧重写“所见”。首句写远景,重点写山,写得景色恢弘、气象万千:诗人登楼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诗人将太阳称做“白日”,表面看似乎颇为奇异,其实是高度写实的手法。西山落日,云雾遮蔽,本来就已经暗淡的太阳,这时显得更失去了光辉,因此诗人直接观看到了“白日”的奇妙景象。次句写近景,重点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诗人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呼啸奔腾、滚滚南来,就像一条金色的丝带,飞舞在崇山峻岭之间,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向大海。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甚至还有想象中景象的书写,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辽远。例如第二句诗: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根本无法望见黄河流入东海。其实,此句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奔流至天边所产生的意中之景,是将眼前之景和意中之景融为一体的写法。这么写,更拓展了画面的广度,加深了画面的深度。诗人眼前所看到的,是一幅流光溢彩、青山黄河交相辉映的美丽画卷。而且,这幅画卷还处在富于变化的动态中。白日沿着西山消失,这只是一个极其短促的过程;黄河向着东海奔流,却是一种恒久的运动。若说这种景致十分美丽,那么它就是一种动态之美,充满勃勃生机的活跃之美,让读者不禁深深佩服诗人运笔之高妙。
本诗后两句侧重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最远处,而唯一的办法就是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中又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紧密,表现了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旷达开阔的情怀,也道出了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两联皆用对仗,极为工整,将景、情、理融合得天衣无缝,完全合乎“景入理势”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