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二首 其二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少小离开家乡老了才返回,乡音未改两鬓毛发已花白。
孩子们看见个个都不相识,笑着问客人从什么地方来。
[点评]:
唐天宝三年(744年),贺知章辞掉朝廷官位,返归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当时,他已经八十六岁,离开故乡已经有五十余年了。诗人少年离家考取功名时充满远大抱负,雄姿英发,但再次返乡时却已鬓发斑白,人生暮年。看到故乡物是人非,诗人心头不禁涌出万般慨叹,因此写下本诗,表达了年华易逝、尘世沧桑的慨叹。本诗是难得的感怀佳作。《回乡偶书》中的“偶”字,不仅是说作本诗的偶然,还吐露出本诗的诗情源于生活、发于内心。
在前两句的描写中,诗人身处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中,一路走来,心情复杂,难以平静:当初离开故乡时,青春年少,风姿勃发;今朝返乡,鬓毛已斑白稀疏,不由得感慨万千。第一句,诗人以“少小离家”和“老大回”的对比,总括出自己几十年客居他乡的情况,暗露自己因“老大”而伤感的情绪。第二句,诗人用“鬓毛衰(cuī,稀疏,疏落)”承接上句,具体描写自己的衰老之态,并用未变的“乡音”衬托已变的“鬓毛”,暗含“我未忘故乡,故乡是否还记得我”的疑问,为下面两句写儿童因不认识而发问打下了伏笔。
诗的后面两句,诗人由描写充满慨叹的自我画像,转为描写富有戏剧性的儿童含笑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在儿童看来,仅是简单的一问,语尽则意尽;在诗人心中,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引出了他不尽的慨叹。诗人年老体衰及反主为宾的哀伤,全都蕴含在这看似平常的一句问话中了。整首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悄结束。而诗句之外的含义却像空谷余音,哀伤婉转,久久萦绕不去。
就整首诗来看,前两句还算平淡,后两句,诗人却急转笔锋,另辟新境,写得十分巧妙:虽然抒写哀伤之情,却借助欢乐的场景来展现;虽然为了写自己,却通过写儿童来体现。而且,诗中所写的儿童发问的场景又非常富有生活趣味。就算读者不被诗人多年客居他乡、如今年老体衰的感伤所感染,也必定会被这一别有情趣的生活场景所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