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中序第一
[宋] 姜夔
亭皋正望极。
乱落江莲归未得。
多病却无气力。
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
流光过隙。
叹杏梁、双燕如客。
人何在,一帘淡月,髣佛照颜色。
幽寂。
乱蛩吟壁。
动庾信、清愁似织。
沈思年少浪迹。
笛里关山,柳下坊陌。
坠红无信息。
漫暗水,涓涓溜碧。
漂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
[注释]:
站在水边亭台上纵目远望,见红莲纷落我却仍不得回归。身体多病衰弱无力,何况夏日将尽纨扇不用,又刚刚换掉单薄罗衣。流光匆匆如白驹过隙,可叹梁上双燕也像客居旅人,伊人如今不知在哪里?淡淡月光映满窗帘,依稀地照出了她的容仪。
秋夜如此幽冷寂寞,蟋蟀在墙壁角乱啼,让我如庾信一样满怀愁戚。回想少年时浪迹天涯,笛声里走遍万里关山,在绿柳下的青楼和她欢聚一起。如今她却像落花音讯渺茫,但见涓涓碧水匆流无声无息。长久飘零,而今我还有什么意趣,只有卧在酒垆边喝个大醉。
[点评]:
本篇为羁旅怀人之作。词人采用稀世唐乐《霓裳羽衣曲》谱写这首词,表达了他对爱情的忠诚、对佳人(合肥女子)的祝福。上片写对景难解悲哀,多病无力,流光匆逝,漂泊无定,伊人不见,处处让人感伤。下片写深夜徘徊江岸怀人的悲苦愁郁,表现对伊人的深挚情意。全词景情交融,将伤身世飘零和伤恋人别离融为一炉,情调极凄楚悲凉,真挚感人。
词人开篇就展现出了一个高远的境界。其深情,其相思,其所怀之人的遥远都收在“极”字中。“望极”所见何物?“乱落江莲归未得。”“江莲”,指的是水中生长的红莲,后文中所写的“坠红”也是指此。词人极目远望,只见满江红莲都已片片凋零。在此处,凋零的花也喻指所怀之人容颜渐老。佳人美好的年华都已经逝去了,而自己还是无法回去。这种难言的隐痛,相思的凄凉都隐藏在“归未得”三字中。“乱落江莲”是景,“归未得”是情,情景交融,天衣无缝。那为什么“归未得”呢?原来是“多病却无气力”。这句话具有双重意思,表面是说自己无力归去,但实指自己已经忧思成疾。“况纨扇”两句,词境转到室内。“纨扇”是细绢制成的团扇。因为秋来后人们就会将在夏天使用的纨扇收起来,所以纨扇也经常用来比喻恩爱断绝。“罗衣”是指细绢缝制的夏衣。“纨扇渐疏,罗衣初索”使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流光过隙”写时光飞逝,与佳人离别已经很长时间了。“叹杏梁”两句不说客如双燕,反而说双燕如客,给人新奇之感,写出了人与燕同样都飘零如寄。同时,双燕也反衬出了词人自己的孤寂,由此引出歇拍:“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在做了层层铺垫后,词人终于在此倾诉出怀人的主题,使词情到达一个高潮。伊人到底在哪里呢?一窗淡月,仿佛映照出了她惨淡的容颜。歇拍是上片的题眼。这一幻境,不仅写出了所怀之人的高雅,还暗示了词人对所怀之人生出的刻骨的相思。虽然此处用语平淡,但意境深远。在幻境中恍惚,只是一刹那而已。之后,伊人依然不知在何处。
下片从幻境回到现实。“幽寂”二字写尽分离后独自漂泊在外的悲愁。“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蛩”是蟋蟀。庾信是梁朝人,因出使西魏而被扣留,长期无法回国,于是作了一首《哀江南赋》抒发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之情。词人在这里写壁下蟋蟀乱吟,使他愁绪如织。“沉思”三句描写了当年与佳人之间的情事。词人年少时漫游,与佳人相遇、相知、继而相爱。“关山”一语双关,既指音乐,又指跋涉关山。“柳下坊陌”暗指与佳人相遇。“笛里关山”与“柳下坊陌”,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姜夔在合肥与佳人相遇的情事本来就和那个动乱的时代有关。更何况,合肥在当时乃是边城,为淮河前线。所以说,“笛里关山”与“柳下坊陌”并不是毫无关系。“坠红”三句与“乱落江莲”相互照应。“坠红无信息”写红莲飘零,悄无声息,随碧水而逝。与前文“乱落江莲”一样,都喻指词人所怀之人杳无音信,不知飘落到了何处。“漫暗水”两句写时光飞逝,虽然相思日久,仍然得不到佳人的消息。与佳人离散,不知其所往,虽然有鸿燕寄信,可是寄向什么地方呢?此中悲愁无限,于是直推出结笔:“飘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意思是说:长久离散飘零,如今我还有什么意趣呢,不过是醉卧酒垆。言外之意就是少年情遇纯洁美好,今后更无他念。词人的感情在此达到最高潮,对爱情的执著也达到了一个超凡脱俗的境界。
整首词写景雅致,写情深沉。用清灵之笔书写至情至爱,是本词最大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