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 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我在松树下面问童子,他说老师采药进了山。
只知道就在这座山中,却说不清究竟在哪里。
[点评]:
这是一首问答诗,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将诗人进山寻访隐者不遇的心情起落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精炼。贾岛是苦吟派诗人,以炼字闻名。他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同样狠下苦功。在本诗中,他把三轮问答精简于四句诗中,短短二十字,意蕴无穷。首先,在一二句之间,诗人省略了一句自己的问话。“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只是问题被诗人隐去了。但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四字推出,诗人见松下童子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之后,在二三句之间,诗人依旧延续隐去问题的手法,省略了“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只保留了童子的回答“只在此山中”。这一隐一答如同画中大片的留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末句则再次拓展了想象的空间,把人带到更为空灵的境界中:远山云雾缭绕,如同仙境,在其中采药的隐者如同神仙,来去无踪。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练。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最大抒情特色在于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友人不在,也就扫兴而走了。但这首诗中,诗人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二问三问。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坠入失望:“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诗除了要通过艺术形象来抒发感情之外,还讲求画面感。表面上看,本诗好像没有一点色彩,全为白描,而且是淡淡着墨,不是浓重泼洒。实际上,诗中的形象很自然,色彩明亮,浓淡适宜。繁茂的青松,飘浮的白云,这松和云,青和白,形象及色彩正好与云山深处的隐士身份相吻合。而且,没见到隐者之前先看到美丽的画面,挺立的青松中蕴含着蓬勃的生机;之后见到飘浮不定的白云,使人不禁产生“秋水伊人”无处找寻的联想。从诗中形象的交替变化,色彩的先后差异中也反映出诗人感情的转换。本诗中的隐士以采集药物、济世救人为生,因此诗人对他十分敬慕。诗中的白云显出他的高尚脱俗,青松显出他的傲骨,既是写景,又是比兴。只有这样,诗人敬慕而未能遇到,便更显出其惆怅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