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 兰陵王 越调柳

兰陵王 越调柳

[宋] 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
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
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注释]:
柳树的阴影浓密笔直,烟雾里万缕千丝炫耀青碧。在隋堤上,曾见过多少拂水柳条飘舞杨絮送行客。登上高处远望故乡,谁能理解我这京华倦客?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我迎来送往年复一年,折下的送客柳枝多过一千尺。
今天我闲寻旧日游踪,不料又赶上离宴弦乐哀伤,昏暗的灯光气氛悲恻。正是梨花开、取榆火的寒食节。愁看友人的船快如离弦之箭,长篙的一半没入温暖的春水,一回头便远远驶过数站,送行人还站在天之北。
我是这样的凄凉伤心,离恨沉沉地在心头堆积。渐渐地岸边只有水波萦回,渡口土堡一片静寂,夕阳冉冉西下,春色弥漫天际。想起曾与你月下水榭携手,在露湿的桥头听笛,沉思那如烟往事,就像是在梦里,不由得暗滴泪。
[点评]:
本篇写于词人最后一次出京时,抒写离情别恨,表现羁旅愁怀。全词借景传情和直抒胸臆相结合,结构严谨,宛转曲折,层次分明,首尾呼应,浑然一体,意境深远。此词在当时就广为流传,被誉为“渭城三叠”。
上片托柳起兴,写词人在隋堤上折柳送客,重在突出“京华倦客”的愁苦心情。“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二句是写隋堤上的柳色,此景色是词人离开京华时所见。“柳阴直”用绘画中透视的手法描绘眼前所见:正午时分,太阳当空照着大地,柳树铺下了一片阴影。而长堤上的柳树整齐划一地一字排开,因此,柳阴也便整齐地伸展开来,形成一条直线。“烟里丝丝弄碧”笔锋一转,由写柳阴转而写柳枝。细长柔嫩的柳枝像一缕缕丝线,柔美动人。
远远看去,这些柳丝在春天的烟霭的笼罩下,又透出一种淡淡的朦胧之美。这样的美景,词人在送别行人的时候,也“曾见几番”。“拂水飘绵”四字,字字都似锤炼许久所得,将柳树依依送别行人的妩媚情态描摹得生动而逼真。词人独自登上高台向故乡的方向眺望,别人就要回故乡了,而自己这个厌倦了京城生活的孤客却只能满怀忧愁,这种心情谁能理解?就连隋堤上依依送别行人的柳树也没有顾及到自己复杂的心理感受啊!“长亭路”三句写长亭路上,年年因送别而被人折断的柳条恐怕要有一千多尺了。从表面看,词人好像是心疼这些柳条,而从深层次分析,不难发现这是词人在感叹人间离别之事的频繁。
中片回忆饯别离筵,抒写送别的愁苦。远行的船只马上就要起程的时候,词人因为忙着和送行的人告别,所以一直没有得闲。现在船已经开了,词人终于闲下来了,于是不由得回忆起往事。“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中,一个“又”字,说明词人回忆往事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梨花榆火催寒食”则指出了那次送别是在寒食节,一个“催”字使人深深体会到时间飞逝、岁月匆匆。最后四句写出了词人坐在船上,回头向岸边眺望时的见闻和感受。“愁”字准确地表达了词人当时的心境,说明他还深深留恋着岸上送行的人。“望人在天北”五个字,字字饱含无尽的辛酸与惆怅。船已行驶了很远的距离了,转眼间,自己与岸上的人就天各一方了。
下片写别后更深重的离愁别恨。船继续向远方行驶,渐行渐远,而词人心中的惆怅也越来越重。惆怅慢慢地在词人心里堆积,无法排遣。“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三句,写船离岸边越来越远,已经根本看不见在岸边送别的人了。傍晚时分,冷冷清清的渡口旁,只有孤零零的“津堠”矗立在那儿。夕阳西下,茫茫的江水之上,只有一只孤舟在行进,孤舟上只有自己孤身一人。这样的景色,这样的气氛,让词人更感凄楚,于是,词人又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了“月榭携手,露桥闻笛”的往事。这些美好的往事像梦境一般,一幕幕地在词人眼前浮现,以致词人伤心难抑,悄悄地落下了几滴泪。这样的描写,将词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深深的眷恋和思念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此词在构思和章法布局上别出心裁。全词虚实结合,相辅相成,由实入虚,实虚不断转换,将咏柳和送别巧妙地融合为一体,情景交融,恰当地表达出了词人缠绵忧伤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