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溪
[唐]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
一座高桥隔着云烟隐现,在石岩的西畔询问渔船。
桃花整天随着溪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点评]:
这是一首描写景物的诗,是借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境而作的。
桃花溪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沿岸都是桃林。春分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美不胜收。相传这里就是晋代诗人陶渊明所记“世外桃源”的遗址。这首诗巧用这一典故,写桃花溪一带的秀丽景色,再由写桃花溪引出对“桃源”的畅想,抒发了诗人对桃花源和隐逸生活的向往。本诗构思曲折,意境犹如画卷,景与情相互交融,意味深远。蘅塘退士对本诗的批注为:“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记》。”此话并不为过。
本诗从远处入笔,描写山谷幽深,云雾缭绕,恍若仙境。首句写远景;横跨山溪上的长桥在云烟中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诗人心荡神驰,如入仙境。在这里,桥的静和烟的动相得益彰:野烟将桥的静化为动,使桥看上去缥缈虚无;桥将野烟的动转为静,让烟宛如垂挂的轻纱帷幔。隔着这“帷幔”看桥,别有一番朦胧之美。诗人刻意渲染的这种含蓄迷茫的神秘气氛,与《桃花源记》中的境界联系开来。
随后,诗人的写作视角移到近处,描写桃花溪水,渔船轻摇,询问渔人,寻觅桃源。第二、三句写近景。近处,如岛如屿的岩石突出水面,溪水上飘零着朵朵桃花。碧波之上,小舟轻泛,空灵现于朦胧之中。诗人站在古老的石矶之旁,看着溪上漂流不尽的桃花瓣及渔船遐想,自然地想到那“林尽水源”,恍恍惚惚之间,仿佛将眼前的渔人当成当年曾走进桃花源里的武陵渔人。因此,那“问”字就顺口说出。这一“问”字,使诗人自己也进入了画面中,令读者在这一山水画里,不仅见到了山水的秀美风光,还见到了人物的情态。“问渔船”三个字,生动地展现出诗人一心向往的情态。诗人问得很有趣:“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他仿佛真的以为这随水漂流的桃花瓣是从桃花源中流过来的,因此由桃花联想到进入桃源的洞。这洞到底在桃花溪的哪个地方呢?这句询问渔人的话,深刻表现出诗人向往桃源的迫切心情。但桃花源本来就是虚构的,诗人自然明白渔人无法作答,他的故意发问流露出诗人感觉理想境界缥缈难求的惆怅之情。诗至此戛然而止,但尾句的问题却又引人无限遐思。诗人的笔墨精巧轻快,从远及近,从实到虚,接连变化角度来展示景物。同时,诗人又不进行繁复、细腻的描绘,只是轻描淡写,勾勒轮廓,融情于景,让诗成为一幅写意画作,悠远蕴藉,耐人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