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
[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
最爱那幽深野草在涧边漫行,树林深处黄莺啼叫格外动听。
春潮夹带着暮雨奔腾来更急,渡口无人小船儿随意地漂浮。
[点评]:
这是一首山水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德宗建中年间,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不久又罢官改任。本诗大约写于此时。滁州,其治所在今天的安徽滁县,位于淮河之南,长江之北,是一座山城。西涧,在滁州西门外,俗名上马河,在北宋欧阳修于仁宗庆历年间守滁州时已“无所谓西涧者”,即淤塞无水了。诗写诗人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以情写景,借景述意,自然流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但至于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
纵观全诗,诗人通过描写涧边幽草、深树莺啼、带雨春潮、野渡横舟等有声有色的自然景色,表现了滁州西涧优美淡远的风光。全诗紧扣诗题,写西涧的优美、幽静。首句写涧边,二句写涧上,三句写涧潮,四句写涧渡。虽然全篇只有一个“涧”字,但句句不离涧水,将“西涧”之景描绘得真切动人。
前两句以“独怜”二字领起,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丛生、涧水奔流、鸟鸣树深的清幽境界中。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诗人独爱涧边幽草。一个“幽”字,不仅写出了草的茵绿、繁茂,而且写出了草的深邃、静谧、未经践踏等意态,写出了西涧的幽僻。而在诗人的头顶之上、林木深处,传来黄鹂的啼鸣。如果说“幽草”给人以静的感受,那鸟鸣就带来了动的乐趣。这两句成功运用了古典诗歌中以声衬静的手法,使画面生机盎然。另外,诗人“独怜”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婉转啼叫,以鸣声诱人的黄莺并无表示,形成了鲜明对比。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诗人爱幽草而轻黄鹂,表现了诗人恬淡的胸襟。
后二句笔锋急转,写晚雨野渡的情景。暮色时分,西涧潮水拍打两岸,一场春雨忽然而至,雨点急落而下。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而此刻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家了,只有空空的渡船,随着涧水的涌动,自在横浮。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在要津,傍晚雨中,正是渡船大用之时,就不能悠然空泊了。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情怀,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