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 送魏万之京

送魏万之京

[唐]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
早晨听你向我唱着离别之歌,昨夜微霜初下时你渡过黄河。
烦愁中不忍心听那鸿雁哀叫,更何况还有重重关山要经过。潼关曙色微茫催促寒冬临近,皇城中的捣衣声傍晚格外多。
不要把长安城当做行乐之地,虚度年华白白地将青春消磨。
[点评]:
这是一首抒发离情的赠别诗。魏万又名魏颢,曾求仙访道,隐居于王屋山。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魏万因仰慕李白,南下到吴、越等地寻访,最终得以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行程超过三千里。李白很欣赏魏万,授权他将自己的诗作结集,临别还为他作了一首长诗《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魏万应是李颀的晚辈,不过从本诗来看,两人似是极为相投的忘年之交。李颀晚年闲居颍阳,经常赴洛阳,本诗很可能作于洛阳。
诗的首联使用倒叙的手法,先以“朝闻游子唱离歌”一句点出魏万在清晨离去,接着用“昨夜微霜初渡河”描述昨夜之景。“初渡河”一语将霜拟人化,也写出了深秋季节萧瑟肃杀的气氛。
颔联紧承首联,“鸿雁不堪愁里听”以一个“愁”字,直言离情,点染气氛。大雁秋天南飞春日北归,行踪不定,好比游子。凄厉的雁鸣充斥天际,使人感到惆怅凄凉,落魄困窘的人听到,就更难免黯然神伤了。“云山况是客中过”一句,“况是”照应上句“不堪”一词,情真意切。“云山”本是令人期待的景象,可是忧愁失意的人坐对云山,只能产生前途未卜、身世飘零的伤感。诗人在此以感同身受的心情书写出了他乡游子的寂寥和无奈。另外,诗人先写物象鸿雁、云山,再写愁里听、客中过等所闻所见。这种因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写法,容易引起共鸣。
颈联两句“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诗人又想象了魏万进京途中所见之景:从洛阳西去会路过函谷关和潼关,时值深秋,草木凋零,天气渐寒。本来是寒意令树变了颜色,但寒意不可见而树色可观,于是诗人说是树色把寒意带来。看见树色改变本能断定寒意袭来,所以诗人的说法既新奇又合乎常理。一个“催”字,将树木拟人化,赋树木以人情,十分形象,更见诗人推敲之功。李白诗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可见傍晚之砧声是长安的特色之一。但是,长安有无数景观,城垣雄伟,宫城壮观,诗人为何不列举这样的景色,而写了貌似不太起眼的“御苑砧声”呢?因为此起彼伏的捣衣声在古诗的意象中一直代表着愁绪与萧瑟。诗人一生多次赴长安,曾在那里“倾财破产”,历尽坎坷。
因此,辉煌的帝都对于他来说,想必是充满了辛酸的回忆,所以他在此选取了“御苑砧声”这一象征离情与凄凉等等情思的意象入诗。诗人内心之感慨,不言而喻。同时,“关城树色”与“御苑砧声”,虽是想象、回忆中的形象,但因联系了气候、时序等客观环境而显得非常生动自然。另外,“催寒近”与“向晚多”六字对仗,暗含光阴似箭、青春易逝之意,也顺势引出了下文。
尾联“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完全是长辈的语气。诗人用“行乐处”三字代指长安,与上文的“御苑砧声”呼应,虚实结合,给魏万以亲切诚恳的叮咛:千万不要把长安看做行乐之处,切莫虚度光阴,白白浪费大好时光,应珍惜时间、奋发向上,成就一番事业。诗人谆谆善诱、语重心长,表达了对魏万的真挚感情,虽然流露出一种凄凉、低沉的情绪,但却动人心弦、催人奋进。
本诗向来以精于炼字闻名,同时,诗人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也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因此使本诗成为千古名篇。